故宫博物馆
基地简介
故宫博物馆,又称盛京皇宫,在清代则称盛京宫殿、陪都宫殿或留都宫殿等。其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的1625年,建成于皇太极时期的1636年。后经康熙、乾隆皇帝不断地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共有宫殿亭台楼阁斋堂等建筑一百余座,屋宇五百余间,占地面积达六万平方米的格局面貌。这是清王朝亲手缔造的第一座大气庄严的帝王宫殿建筑群,其浓郁多姿的满族民族风格和中国东北地方特色,都是北京明清故宫所无法比拟的。2016年12月6日下午,单霁翔院长和英国杜伦大学副校长大卫·考林代表双方共同签署了《中国故宫博物院与英国杜伦大学合作谅解备忘录》。
发展历史
作为满汉建筑艺术融合得尽善尽美的范例,沈阳故宫既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古迹和旅游胜地,也是当之无愧的优秀世界文化遗产。沈阳故宫的创建有着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背景。
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发祥于中国东北长白山林的建州女真人,在一位充满激情的传奇英雄——努尔哈赤的领导下,经过三十六年的征抚,完成了女真的统一大业。在统一包括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等在内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女真人原有狩猎组织牛录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规定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佐领),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参领),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都统),是为一旗,共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全民入旗,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将女真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行政、司法等融为一体,使原分散的女真各部变为一个组织严密、生机勃勃的社会机体,为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登上历史舞台做好了一切准备。
一六一五年,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建立了大金国(史称后金),自称抚育列国英明汗。后经过萨尔浒之战、开(原)铁(岭)之战、沈(阳)辽(阳)之战、广宁之战等多次大捷,金国国势日盛,都城也几经迁徙。
一六二五年,努尔哈赤出于战略考虑,定沈阳为都城,并在沈阳旧城的中心,修建了议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为营建沈阳故宫之开端。
一六二六年努尔哈赤辞世,其与孝慈高皇后所生之第四子皇太极继承汗位,又续建了由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麟趾宫、关雎宫、衍庆宫、永福宫等组成的大内宫阙。就是在这座宫殿里,皇太极将女真改称为满族,于一六三六年将国号改称为“清”,并正式确定了宫殿之名。迄皇太极逝世止,几度岁月沧桑,多少风云变幻,盛京宫殿始终是清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一六四三年,皇太极与庄妃所生的第九子福临即位,是为顺治帝。此时清朝已足以与明朝抗衡而一争天下。
一六四四年,八旗军纵横捭阖,一举攻占北京而定鼎中原,确立了清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权。清迁都入关后,盛京皇宫成为“陪都宫殿”,以开国先皇“龙兴重地”之宫阙圣迹的崇高地位,倍受清历代帝王特殊的重视。
在一六七一年至一八二九年的一百五十年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后十次东巡故里,拜谒祖先陵墓的同时,还要瞻仰先皇使用过的旧宫圣迹和遗物,一抒自己对祖先开国创业功德的仰慕之情。因此,为供东巡盛京的皇帝和后妃居住之用,乾隆帝对盛京皇宫进行了多次改建和扩建,形成了先皇旧宫与皇帝行宫并存的特色;其增修的西路建筑,又使沈阳故宫拥有了东中西三路建筑中轴对称的新格局。不仅如此,乾隆帝还源源不断地从北京运送来洋洋大观的皇家珍宝于此贮藏,以示“不忘根本”,使沈阳故宫成为当时与北京宫苑和热河行宫齐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宝库之一。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