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由延安辗转迁址到河北邢台,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邓小平、刘伯承、罗瑞卿、何长工及抗大学员生活、学习、战斗的峥嵘岁月。抗大纪念馆陈列着自抗大1936年建立到新中国成立14年的建校史和艰苦卓绝的战斗史的大量图片和实物。
置身抗大纪念馆内,观赏着件件珍贵的文物,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营养会潜移默化地洗涤着人们的灵 魂,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抗大精神会自然而然地浸染着人们的心灵。这里已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亲笔题写的“国防教育基地”的匾牌在阳光照射下熠熠发光。
邢台县前南峪村,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敌后总校所在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陈列馆坐落在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2年被中央军委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该馆北依滔滔大河,南眺巍巍太行。居高临下,气势恢宏,整个建筑由青石砌成,显得格外质朴、庄重。该馆由省、市、县三级政府投资建造,总投资约250万元,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工程于1997年奠基,于1999年4月30日竣工,是一座规模较大的抗大专题陈列馆。陈列馆门楣镶嵌着杨成武上将题写的匾额。馆内由序厅、主题厅和西展厅三部分组成。序厅的中央黑色的花岗岩卧碑上镌刻着金色的前言。毛泽东同志为抗大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尤其引人注目。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2700年以前,浆水镇曾是邢国国都和襄国国都,抗日战争时期是邢台县解放区政府所在地,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部所在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刘伯承、滕代远、何长工等部分中央领导曾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
该馆由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暐题名的“前南峪生态旅游区”系全国百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之一,它位于邢台县西部浆水镇,距邢台市区60公里,景区内有邢和线,平涉线穿越而过,交通便利,它北距云梦山23公里,南距峡谷群25公里,东距白云山7公里,处于邢台县主要景区的中心地带。驻在这里可以给你提供红色爱国基地游、生态自然健康游、山水秀美奇观游、地质地貌科学游、宗教历史文化游。
景区规划面积116.8平方公里,内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80多处,由抗大观瞻区、生态观光区、化山揽胜区等十大景区组成。景区内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七月份平均气温24℃,是一处传统教育、科学考察集、旅游观光、消暑避暑、回归自然、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景区。素有“太行明珠”之称的前南峪共有384户,1300多口人,在抗大精神的指引下,充分发挥了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特别是60年代以后在党委书记郭成志的带领下,进行的治山、治水、治沟以及经济林的建设,取得了全国注目的成绩。七条光秃秃的山沟被治成“材林头,干果腰,水果脚”,只要你踏入了被治理的沟中,就犹如进入林海之中,绿色的枝叶犹如波涛大海,各种花果似隐似现,如五彩缤纷的珊瑚。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到目前林木覆盖率已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95年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五百佳”提名奖,被林业专家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这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党委书记郭成志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历任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现在前南峪村正在走集体主义道路,老人实行退休金制度,全村统一盖房,村委会补助一半费用,已由穷村变成了一个治安稳定、人心向上、生活富裕的有名的小康村。
近五年间,郭成志又带领一班人转向了旅游的创业,初步建成了抗大纪念馆、纪念碑、大型浮雕和全部引进国外品种的万邦珍果园,万株唐代板栗园、保健药用植物园以及桃花岭、杏花坡、红果梁、玫瑰园、苹果山、练胆峡栈道、七星水潭、亭廊等20多个景观小区。
前南峪生态观光区现有三大特色:抗大遗址及展馆的红色之旅、生态农业的绿色观光、自然野趣的坐化山揽胜。
红色旅游是集体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十大景区之一的抗大观瞻区,它是整个景区的灵魂。现已建好的抗大纪念馆、纪念碑和大型浮雕,恢复的滕代远、何长工旧居、汉白玉雕像和抗大部分学员题词刻成的千米碑林。2001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被国防部列为“国防教育基地”,国家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亲笔题写的“国防教育基地”的匾牌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
在抗大纪念馆内,陈列着自抗大1936年创立到新中国成立14年的建校史和艰苦卓绝的战斗史的大量图片和实物,纪念碑有原国家主席胡耀邦的题词,而大型浮雕则是抗大学员在抗战期间学军事、学文化、开梯田、反扫荡的生动写照。首长旧居里陈列着滕代远、何长工生活战斗用过的部分实物和资料。不久将开放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的山中坑道战备工事,使大家进一步了解毛泽东时代“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思想的部分缩影。
展示内容
迎面墙壁上悬挂着抗大校旗和抗大校门照片。东、西墙壁上分别为八路军军歌和抗大校歌,整个展厅肃穆、凝重。
主题展厅分四部分:
一、抗大在陕北的创建与前期发展;
二、抗大在敌后太行的峥嵘岁月;
三、抗大、越抗、越大、抗大分校及附属陆军中学等;
四、抗大精神光照千秋。
展厅以大量的文物、照片、图表等再现了抗大当年的学习与战斗生活。
西展厅,由邢台县投资30万元,陈列了“邢台县山区建设辉煌成就展览”。歌颂了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英雄的太行儿女,继承和发扬抗大的光荣传统,治山治水,改天换地,使革命老区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陈列馆还配有接待室、影视室、文物藏品库、资料室等设施。陈列馆的北面,为原有建筑抗大纪念碑。通高258米,全部由汉白玉砌成,端庄、稳健,造型高直。时任党的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碑名,原抗大校长徐向前,副校长、教育长何长工等为纪念碑撰写碑文。纪念碑前的广场,栽植松柏树,稚碧俏绿,四季常青。
沿山间小路拾级而上,在西部山顶上,即是树荫掩映之中的抗大校首长旧居等遗址。其脚下楼房林立的村民新居,显示了革命老区的巨大变化。
宏伟壮丽的抗大陈列馆与花果飘香的前南峪生态经济沟试验区交相辉映,使这块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更美、更迷人。
抗大旧址
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是太行山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子,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这个普通的小山村却度过了极不平凡的岁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敌后总校就设在这里。
党和政府对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进行了妥善保管和维修,1986年6月(抗大建校50周年),投资32万元,修建了抗大纪念碑。纪念碑肃穆地矗立在前南峪村口,碑上刻有胡耀邦、徐向前、何长工的亲笔题词。抗大陈列馆设在纪念碑对面的南山坡上,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总投资250万元,在纪念碑前设有面积3000平方米的广场,供参观者瞻仰和举行集体活动。这里保留着邓小平、刘伯承、左权、彭德怀、吕正操和抗大副校长罗瑞卿、滕代远、教育长何长工、政治部主任张际春的旧居以及电台、图书馆、总机房等旧址。1995年,前南峪抗日军政大学旧址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里,曾锻造出一批批民族精英,他们把革命的火种播向长城内外,撒遍大江南北。走进这静寂的小山村,追寻英烈的足迹,依然可以感受到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抗大精神。
抗大简介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于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建。1937年初,“红大”随党中央机关迁到延安,更名为抗大,毛泽东任学校教育委员会主席,林彪任校长,罗瑞卿任副校长。抗大建校之初,毛泽东亲自为抗大制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
为了贯彻教育与战争相结合的原则,1939年6月20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抗大陕公等学校迁移晋东南的决定》。7月10日,抗大总校以“八路军第五纵队”番号,在司令员兼政委罗瑞卿率领下,告别延安,向敌后根据地挺进。五千抗大师生渡黄河,涉汾水,翻吕梁,越太行,经陕西、山西、河北3省的25个县,行程1250千米,辗转一年多,摆脱了日军的围追堵截,终于在1940年11月到达邢台县浆水镇,对外公开称为“青年抗日联合纵队”。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