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六年的一天,北京一个名演员突然心血来潮,给济源县委宣传部打了个长途电话说,他们剧团为了学好《老三篇》。要来济源县参观“老愚公”的遗址,叫他们好好准备准备。济源县没有愚公遗址,县志没记载,群众没传说,《愚公移山》是寓言,寓言如同小说一样,都是虚构的,这叫他们怎么准备?
因而,济源县委宣传部长给她回话,婉言谢绝。可是怎么解释,她都不信。她说:“寓言同小说一样,虽然都是虚构的,但一般都有生活原型。济源县境内既然有王屋、太行二山,怎么能没有愚公这个原型呢?你们是不是怕花钱、怕麻烦?花多少钱只管向我要,你们受一点麻烦就不能吗?不能受,就好好学学老三篇!告诉你们,我们去定了,你们不接待,我们带着干粮自己去寻觅。“
济源县委宣传部长想,演员难缠谢绝不了,只有找个地方应付一下他们算了,于是只好答应了下来,定了日期。第二天,宣传部长领了两个秘书进山物色地点。他们翻山越岭走了三天,累得腰酸腿疼,才在王屋山北麓找到了一个理想的所在。这个地方较为开阔,依山靠壁住着三户人家。这三家都姓于,和愚公的愚正好同音;同时都是一色的石墙茅草顶,院里都有一棵树围的大柏树,村头有一个就半山坡凿成的残壁断垣的石头房基;房基傍还有一口数丈深的石井;
远处靠王屋山麓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在潺潺地流淌。风景幽雅古朴极了。宣传部长叫秘书把他们三户人家的男女老少都叫在一起。宣传部长亮明了身份后,就问他们知不知道他们的祖先?他们说,不知道。只是听上一辈的老人们说,他们的根在武陟县,他们的祖先是元末明初大乱时,从武陟逃难躲到这里来的。宣传部长想,他们的说法不给否定,愚公遗址就难以成立。
于是,他告诉他们,他们上一辈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据我们考察证明,元末,武陟县人被杀绝了,赤地百里,渺无人烟,不可能有人到这儿来,他们的根就在这里,他们的祖先就是“老愚公“。宣传部长这样一说他们都“噢”了一声,恍然大悟。宣传部长又告诉他们,村里那个断垣残壁的石房基,就是老愚公当年的住宅;他们院里的大柏树就是当年老愚公栽的树;旁边那口石井,就是当年老愚公淘的吃水井;出村那条路,就是当年老愚公修的路;
当年王屋、太行山都在小溪这边,由于他们每天挖山不止,才感动了两个神仙,把两架山背走了,才有了这么一块开阔地;那时没有这条小溪,小溪南边就是海,神仙把山填了海,海被淤平了,地面上的部分就是当今的王屋山、太行山。宣传部长又编了这么一段假话,他们更信以为真了,都手舞足蹈地说:“噢,原来愚公是咱祖先,咱这儿就是愚公的故乡啊!”显露出了无比自豪和骄傲。
宣传部长看条件已经成熟,就透露出了北京有人来参观“愚公遗址”的底儿,要他们做好准备,该修整的修整,该插牌的插牌;无论问到谁都得按照他刚才讲的“实际情况”回答。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了个“中”。半个月后,那个名演员带领她的团员准时赶来了。宣传部长陪同他们参观了物色好的那个“愚公遗址。
他们参观后都很激动、兴奋,写了决心书和感想体会。那个女名演员当场拍板捐款5万元搞修缮。他们还带来了新华社记者。这个记者拍好多张照片;还拟了个新闻稿。不到一星期,“愚公遗址”就上了广播、报纸、电视。愚公遗址的发现如同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四海五洲,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如今,它变成了一个游览区,新出版的地图上,也印上了“愚公村”的名字,使这个无名山村有了名。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