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教育培训基地

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南京红色教育培训基地

  2021-07-30 09:39:46   2088 阅读

image.png

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

基地简介

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总投资400万元,展厅面积1400多平方米。纪念馆于2006年5月开始筹建。展馆布置历史厚重感强,表现手法新,体现了既尊重历史史实,又反映现代科技的理念。整个展馆资料搜集齐全、陈展内容丰富,是苏皖地区继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后又一个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旅游基地。

筹建工作

在中共华中工委成立6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由射阳县委县政府牵头兴建的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决策一定,筹建工作迅即启动。射阳县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华中工委纪念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筹建办公室设在县委宣传部,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戴亚生同志兼任筹建办主任,由宣传部抽调人员到纪念馆筹建办负责筹建工作。短短数月,筹建办人员先后多次赴北京、上海、浙江、安徽、福建等10多个省市和省内南京、苏州、徐州、淮阴、灌云等20多个市县,行程逾20万里,拜访了100多位老同志及其家属,征集到2000多幅照片、300多件文物,包括华中工委领导人的办公用品、生活用品等。2006年3月20日,华中工委纪念馆建设工程正式奠基。

作为国内唯一展示华中工委当年历史的纪念馆,它还必须有较强的时空穿透力。为此,筹建人员花大力气拓展纪念馆的内涵。一是建“一网”。专门建设华中工委专业网站,共设文献资料、回忆回访、大事年表、组织序列、华中英杰、纪念文物等单元,落实专门人员进行管理。二是编“两书”。专门邀请盐城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和县内党史专家共同编写约40万字的《从耦耕堂到总统府———中共华中工委史略》,目前已经付印,同时还组织人员编写成了《中共华中工委人物》一书。三是制“两片”。组织宣传、文广、党史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采访小组,专访了北京、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几十位曾在华中工委工作的老同志、老战士,并制作成电视访谈节目,每周一期在县电视台正常播放;同时制作了一部专题片《砥定华中》,供参观者观看,增强参观者对展线的理解和深化。

展馆简介

展馆以“在华中工委旗帜下走向胜利”为主题,通过200多米的展线,600余幅历史图片、100多件文物,辅以雕塑、油画、声光电等手段,鲜活而真实地展现出华中工委那一段光辉的历程。同时配套编写《华中工委人物传略》等50万字的图书,建立“中共华中工委”网站,制作《华中工委老同志访谈录》、《砥定华中》电视专题片。

如今,这座历史气息、现代气息、生活气息互相融合的纪念馆正静静地伫立在后羿公园的人工湖畔,青白相间的淡雅色调和湖光绿色相得益彰,每天都接待着许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纪念馆,是一座巍峨的纪念碑,镌刻着无数革命前辈的闪光足迹;纪念馆,是一本博大的教科书,教育人们世代铭记这段永葆本色的光荣历史;纪念馆,更是一部强劲的发动机,推动着鹤乡射阳阔步迈向全面小康与现代化的辉煌明天!

建设侧记

建设的决策一定,筹建工作迅即启动。县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华中工委纪念馆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筹建办公室设在县委宣传部,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戴亚生兼任筹建办主任,由宣传部抽调人员到纪念馆筹建办负责筹建工作。

2006年3月20日,华中工委纪念馆建设工程正式奠基。面对建馆需破解的诸多难题,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岚在工程推进会上动员大家说:“困难再大,也没有当年革命前辈的困难大,我们必须创新思路,排除困难,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把纪念馆建设的每一项工作做精、做实、做好。”

陈展大纲的编写和文史资料的搜集整理是纪念馆建设的重头戏。陈展大纲的优劣决定了纪念馆建设的质量和品位,对此,筹建办主任戴亚生认为,作为一个革命题材的纪念馆,不仅要按照领导的要求高标准完成布展,同时要按照历史本身的要求,用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建设它,因为纪念馆建成以后,就是一个再现历史的具体载体,需要面对许多的视线和角度,必须准确客观、实事求是,经得起推敲。为此,筹建办组成了专门的大纲编写班子,从2006年4月初开始,他们先后到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淮阴周恩来纪念馆、南京渡江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利用1个月的时间撰成纪念馆陈展大纲初稿。为了使这部大纲力臻完美,筹建办邀请了江苏省党史专家和盐城师范学院、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的专家教授来县对大纲进行修改完善,工作人员还先后3次赴宁征求韩培信、欧阳惠林、储江等老领导的意见,陈展大纲先后六易其稿。

此后,县邀请上海同济大学和上海归元域装饰公司对纪念馆主体建筑和内部陈展进行高标准规划。为了确保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筹建办形成了两套设计方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全县干群热情关注,纷纷致电致函提出建议和意见,合德镇两位年逾七旬的老同志还专门到筹建办谈他们的建议和设想。

筹建办先后收到2000多张设计方案选票和意见函。纪念馆建设设计方案得到了全县各界干部群众和许多老同志的认可。文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也花了很大的精力、攻克了一系列难关:一是华中工委曾跨苏、浙、皖3省地区,各种序列复杂,梳理的工作量大;二是目前党史尚未有完整反映这段历史,缺乏搜集整理文史资料的纲目指南;三是曾在华中工委工作的人员分布在京、苏、浙、沪、皖、闽等10多个省、市,时间跨度已达60年之久,尚健在的老同志不很多,文史资料征集十分困难……为此,文史资料征集组的同志科学分工,精心安排,通过网络、信函、电话、拜访等多种途径,与省内外的10多家纪念馆、档案馆和数百位老同志以及他们亲属广泛联系,文史资料征集和整个建馆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老同志和他们的亲属无私支持。

原华中工委秘书长、现已是96岁高龄的欧阳惠林老人听说射阳要建设纪念馆,亲自写信给省政府领导请求省财政对纪念馆建设和射阳发展给予支持,并向纪念馆开馆发来了贺信;陈丕显之子———中船集团董事长陈小津为纪念馆捐赠了一批陈展设备;曹荻秋的夫人石斌听说要建设纪念馆非常激动,她说多年来常常梦回鹤乡,今年计划举家来射,要重游红土地,再饮射阳水;国内闻名的军事油画家陈其,今年已80高龄,当筹建办同志来到南京登门请他为纪念馆作画时,老先生感动不已,先后用了近7个月的时间为纪念馆赶作了一幅大型油画《血战益林》;解放军画报社骆飞大校是射阳人,当他知道华中工委纪念馆建设需要很多照片时,主动联系文史资料征集组的同志,提供了50幅将军照;新四军老战士、盐城市博物馆副研究员熊涵东先生非常热情地把多年来珍藏的老照片和文史资料复印给文史资料征集组的同志……同年4月5日,纪念馆开始试运行,并在5月12日正式开馆。其建筑面积达1400多平方米,有包括序厅在内的5个展厅。纪念馆陈展形式匠心独具:一是色彩。

采用了明快的暖色作为主色调,既与这一时期革命不断获得胜利的历史氛围相吻合,也突出了射阳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乡村特色。二是版面设计、文字、照片、文物的结合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将蜿蜒的射阳河、芦苇荡、黄土地、茅草屋等元素符号贯穿展线上,充分表现射阳乡村的地域特色和时空特色,并合理运用一些先进的陈展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营造了具有强烈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氛围。三是合理利用展室空间。通过上百件文物组合、上千幅照片组合和立体展示等手段,使展线流畅之中富有变化,生动而富有情趣。

纪念意义

革命教育曾在华中工委任职的86岁的韩培信等一批老革命战士在参观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时表示,华中工委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它却组织了永载史册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的支前工作。后来的3位国家领导人、100位将军的革命生涯与它联系在一起。

它为夺取人民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射阳县委书记谷家栋认为,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的落成是对珍贵的红色历史的再现,希望纪念馆能够成为盐城继新四军纪念馆后又一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旅游基地。

历史

华中野战军撤出华中后,华中全境沦陷,陈丕显等以华中分局名义在华中地区主持工作,坚持原地对敌斗争。

为了统一和加强华中地区党、政、军的领导,中共中央华东局于1947年9月12日决定组建中共华中工作委员会(简称“华中工委”)。11月10日, 华中工委、华中军事指挥部、华中行政办事处在射阳耦耕堂成立,成为华中解放区政治、军事、经济的指挥中心。

华中工委成立后,以射阳为依托,领导、指挥着整个华中敌后军民坚持原地武装斗争,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的主力,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通过土改工作,巩固了党群关系,激发了华中军民忘我支前的积极性;通过战争洗礼和培训教育,培育了大批革命干部;为夺取人民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为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