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教育培训基地

遵义会议陈列馆-遵义红色教育基地

  2021-06-28 16:13:51   5132 阅读

遵义会议纪念馆是上世纪50年代成立的,当年国家文化部文物局规定应以会址复原陈列为主,为了反映遵义会议前后历史及有关人物的情况,可作一些相应的辅助陈列。因此,在建馆初期,纪念馆利用会址内的空余房间,进行了辅助陈列。1970年10月,贵州省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决定将遵义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今凤凰山文化广场)一、二层楼,作为“遵义会议陈列馆”,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布展,陈列馆于1972年1月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由于陈列内容“文革”色彩较浓,陈列馆与会址距离较远,观众参观很不方便,70年代末闭馆。1984年,纪念馆在红军总政治部旧址,利用空余房间筹建了“遵义会议辅助陈列室”,1985年1月对外开放。

1.png

直至二十一世纪,遵义会议纪念馆仍然没有专门用于陈列布展的陈列馆,已远远不能满足逐渐兴起的红色旅游发展的需求。为进一步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功能,2003年,遵义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建遵义会议陈列馆,作为当年的重点城建工程之一。7月1日,遵义会议陈列馆开始动工修建。2004年1月15日竣工。2005年1月15日,在纪念遵义会议召开70周年之际,遵义会议陈列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1997年,遵义会议纪念馆被中宣部公布为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更好的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2010年遵义市委经请示贵州省委同意,决定将遵义会议纪念体系建设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第二批“一号工程”。

2.png

2010年8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遵义会议陈列馆参观考察时,听取了纪念馆负责同志的工作汇报:自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遵义会议纪念馆每年接待150万观众,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纪念馆准备在做好红一方面军红军长征展览的同时,还要做红二、四方面军的长征展览。对此,刘延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回顾历史,就是为了不忘历史。挖掘总结历史经验,就是为了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我们要进一步坚持纪念馆博物馆的公益性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保护利用革命文物,挖掘研究革命史实,充分发挥革命遗迹的的思想教育作用,全面提升革命史实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要进一步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党的建设工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党的建设服务,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

遵义会议纪念馆的发展建设还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的关心和支持。2011年7月24日,刘云山部长在遵义会议陈列馆参观时勉励遵义会议纪念馆工作人员要积极探索和创造经验,以一流服务、一流效益、一流水平把遵义会议会址和陈列馆打造成一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png

为落实中央有关领导的指示,进一步延伸遵义会议纪念体系、拓展接待服务空间、提升陈列展示水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社会职能,遵义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申请将遵义会议纪念体系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进行建设的请示》报告。在中央、省、市领导及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遵义会议陈列馆改扩建工程被列入了全国红色旅游二期工程规划重点项目,该项目统属于遵义会议纪念体系建设项目。

遵义会议陈列馆改扩建工程于2013年动工建设,计划201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之际对外开放。陈列馆改扩建总建筑面积为19054平方米,扩建范围西至遵义会议会址后花园围墙,东至杨柳街中段,北至文化小学家属区、大仕阁巷,南至会址路中段,其中地上工程15198平方米,包括扩建的陈列馆、陈列馆文化广场、绿化休闲区及多功能报告厅等。地下停车场3856平方米,能容纳50多辆车,解决了自驾游游客停车难的问题,也可缓解遵义老城区停车难的问题,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便捷舒适的停车环境。同时还新建步行道1200米,环境整治1400平方米。

陈列馆改扩建工程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建筑设计。改扩建后的遵义会议陈列馆一楼一底,坐东朝西,东与杨柳街相连,西邻遵义会议会址,外部采用灰白红三色搭配,外观既有时尚现代的元素也有古朴典雅的气韵,与遵义会议会址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现代建筑的元素,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展厅内部所有安防、照明、空调等设备,均严格按照博物馆安全规范要求施行,包括观众的安全出口和消防通道等都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设计。展厅内设一个宽12米的直梯连接一楼与二楼,直梯左右两边采用自动扶梯,左边为下行自动扶梯,右边为上行自动扶梯,中间是宽9米的步梯,满足了游客的多种需求,也能缓解旅游高峰期游客拥挤的安全隐患,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安全便捷的参观环境。陈列馆部分顶部采用全框架结构的玻璃透明天花板,自然地将户外的阳光引进展厅,既节约能源,也给观众带来了愉悦的心境。该工程由贵州建工集团四公司承建。

陈列馆内的形式设计由北京清华大学工艺美院清尚建筑设计装饰有限公司负责设计施工,充分利用室内空间布局、平面展示、模型展示、实物展示、多媒体展示、灯光设计辅助等目前国内高科技的展示手段,打破常规,运用三维空间立体展示文物、现代声光电照射、电子翻阅、电子查询、移动智能终端服务与微信等现代传媒手段。展览设计遵循占领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风尚的总要求,为观众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坚持“以人为本、资政育人、社会性、公益性、大众性、趣味性、开放性、传播性、启迪性”的原则,来设计展览形式、配置调节展陈的文物。通过体验性设计和情景规划,使参观者进一步了解遵义会议召开及其前后的全过程、体验长征文化。

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展陈内容以长征为主线,以编年带专题,由序厅和第一部分:战略转移 开始长征;第二部分:遵义会议 伟大转折;第三部分:转战贵州  出奇制胜;第四部分:勇往直前 走向胜利;第五部分:遵义会议 光辉永存以及情系遵义、观众互动区等组成。重点突出遵义会议的鲜明主题及红军长征转战贵州的光辉史迹。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和技术的同时,广泛征集文物、图片,采用油画、雕塑、展板、影像等多种形式,运用三维等身幻影成像、多媒体半景画、电子触摸书籍等先进展陈技术手段进行展示,有效地解决原有展览主题不够鲜明,展示手段单调、枯燥的缺陷,大大增强了展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4.png

遵义会议陈列馆序厅采用遵义会议20位参加者园雕与背景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正面和两侧墙体形成一个左右对称“∩”字形,简洁有力。遵义会议20位参加者的铜像雕塑以一种继往开来、前途广阔、走向胜利的视觉空间围拢在一起,形成主次分明、前后呼应、左右贯通的空间氛围。序厅的主题和内容是记述遵义会议在整个长征中乃至整个中国近代革命史中起到的重要转折作用和艰苦曲折的历程,用气势宏伟的场景表现遵义会议召开的空间方位,用详实连贯的历史事件,突出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左侧浮雕分别为:长征出发地于都河、瑞金武阳威渡口、广西湘江界首镇渡口、湖南通道双江镇、黔东南侗寨、黔东南苗寨、江西古樟树、贵州杉树和于都河送别——长征出发、血染湘江的场景。正面的浮雕为:通道会议会址、黎平会议会址、猴场会议会址、遵义会议会址、鸡鸣三省会议会址、扎西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会理会议会址。右侧浮雕为:娄山关、习水土城、太平渡、金沙江、大渡河安顺场、泸定桥、四川懋功达维镇、宝兴县、二郎山、夹金山、松潘草地、甘南渭河平原、陕北吴起镇和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场景。

第一部分:战略转移 开始长征。由保卫苏区、战略转移、血战湘江三部分组成,用图文并茂的展示手段介绍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面对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然而,国民党蒋介石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调兵百万“围剿”各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在“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使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踏上长征路,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四道封锁线。

第二部分:遵义会议 伟大转折。由遵义会议前奏、遵义会议召开、遵义会议参加者情况、遵义会议的延续四部分组成,展示了遵义会议有关文献,介绍了会议参加者20人会前的革命经历,会后传达遵义会议精神以及扎西会议和苟坝会议,完整地展示了遵义会议前后的历史,使观众能了解这一伟大转折的全过程。位于该部分的等身幻影成像剧《遵义会议》是新陈列馆的一个亮点。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高科技展示手段,运用“实景造型”和“幻影”的光学成像结合,将历史人物投射到主题模型景观中,逼真再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光辉的历史时刻。

第三部分:转战贵州 出奇制胜。由创建苏区、四渡赤水、兵临贵阳三部分组成,介绍了中央红军转战贵州期间,毛泽东等党和红军领导人以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指挥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军多路重兵围追堵截的缝隙中,穿插迂回,巧妙地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同时,党和红军还广泛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领导创建黔北苏区根据地,在长征史和贵州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位于该部分的《四渡赤水》多媒体六面屏剧场是一个独立的展示空间,由40台电脑20台投影2道纱幕2块侧幕以及顶幕地幕等组成的多媒体系统,利用高科技手段,生动的介绍了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在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领导下如何跳出敌人包围圈的运动战的光辉典范,将经典战役四渡赤水用先进科技手段立体式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在观赏区观看影片时投射在不同层次上的影片画面会带来空间和时间的变换,使观众置身于影片中,亲身经历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多层纱幕设计是目前国际国内绝无仅有的大胆突破,让观众的视觉更加丰富,让故事叙述更具有空间感。独特的“波状环行”侧幕,既可以抽象表现又可以模拟真实自然。使观众观看时产生强烈的立体冲击力,犹如历史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同样位于第三部分的《娄山关大捷》多媒体半景画,也是一个独立的展示空间,它摒弃了传统的观众区与景区加围栏的隔离方式,围栏部分采用山石景观堆砌,与场景浑然一体,使观众进入该展厅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动态场景集中在山谷的纵深,从观众的脚下一直延伸至山谷深处,这种大透视、大纵深的整体效果需要动漫、微缩、拍摄、剪辑、合成等多部门的有机协调,使炮火的爆炸点符合透视的规律。战斗中出现的肉搏场面,既激烈又不过于血腥,既打得真实,又打得艰难,重点形象拍得鲜明、英武,敌人的抵抗与反扑摆脱了漫画式、活报剧式,使肉搏场战场面丰富多姿。影片聘请沈阳军区专业教官,对沈阳棋盘山影视城的演员进行专业培训后拍摄,重大拼杀场面由部分专业演员拍摄。多媒体半景画在杨洪基朗诵的毛泽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的伴奏下,配合残阳如血的画面,从头越的队伍形象,将影片推向了高潮。《娄山关大捷》多媒体半景画画幕由专业画师执笔绘制,再现了娄山关雄姿。这种半景画场景与投影影像的结合,通过声光电效果的渲染,加深了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

第四部分:勇往直前 走向胜利。位于陈列馆二楼右侧展厅,介绍了长征中各路红军将士,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突破了敌重兵的围追堵截,征服了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战胜了张国焘分裂党的活动的危机,纵横十余省,长驱数万里,胜利到达陕甘宁地区,实现了红军主力的大会师。红军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该部分用大量图片、文献史料、文物等重点介绍了与红四方面军的策应和长征,懋功会师,与张国焘分裂活动的斗争,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红二、六军团的长征,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甘孜会师等。该部分还增设了专题展览“征服雪山草地”和“胜利会师”,突出展示了红军指战员不仅要突破国民党军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还要与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殊死斗争的革命信念与意志,翻越了20多座终年积雪、人迹罕至、海拔4000多米的大雪山,奇迹般的走出了荒无人烟、纵横六百里的茫茫沼泽地;专题展览“胜利会师”分别由红二十五军与陕甘红军会师、党中央率陕甘支队到达陕北、三军会师三部分组成,系统的介绍了红二十五军、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以及红二、六军团会师前后的情况。

第五部分:遵义会议 精神永存。展出了历代国家领导人和遵义会议参加者对遵义会议的论述、外国人论长征和遵义会议,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遵义会议举办的纪念活动等。

正在播放的《遵义会议》等身幻影成像剧

为了不使展览展线断档,设计者在二楼走廊左右两侧分别创作雪山草地油画壁饰长廊,每幅油画长35米,总面积约200平方米,左侧壁饰长廊是《红军走过的草地》油画,右侧壁饰长廊是《红军越过的雪山》油画。由军事博物馆画家李如、胡惠利设计画稿,后期绘制由四川攀枝花艺术学院吴汉怀院长率该校六位画家,根据实际情况在原设计画稿基础上丰富了云彩、人物等细节部位,集体创作绘制完成,历时约两个月。

在借助高科技手段展示的同时,遵义会议陈列馆还特别注重文物、资料的展示,展出文物、资料共1551件,其中原物726件,复制品667件,仿制品158件,展线总长1000多米,丰富的文物资料展品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遵义会议及红军长征相关史实。

遵义会议陈列馆二楼还设置了观众互动区,游客参观完毕可以在观众互动区电子留言,电子查阅馆藏资料,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服务与微信平台拍照留影和了解遵义会议纪念馆的最新咨询。

遵义会议陈列馆新馆将于201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纪念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免责申明】本专题图片均来源于学校官网或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400-0815-589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