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商培训学校可以进行干部培训吗?法商培训学校是可以进行干部培训的。法商培训中心项目我校坚持立足重庆、辐射西南、面向全国开展党政干部继续教育培训和党性教育培训,现有重庆、遵义、广安、长沙等基地。2017年至今,共计举办各类培训班300余期。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青海省委政法委、青海省委依法治省办、重庆市工商联、清远中级人民法院、张掖市检察院、重庆市农投集团、沙坪坝区城管局、重庆杏林中学等二百多家单位提供了培训服务。干部培训网项目我们依托学校自身的网络技术优势,打造了全国首家集各地高校党政干部培训、红色教育培训为一体,并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门户网站“干部培训网”。经过多年经营,“干部培训网”已成为各高校对外提供培训的展示平台,也是各参训单位选择培训机构的重要专业平台,得到各地高校和办班单位的广泛认可。
5月想去重庆学习红岩精神,有哪个比较推荐的红色教育培训机构?红岩干部学院前身是红岩党性教育基地,依托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这一正厅级事业单位,于2011年经重庆市委组织部批准设立。2012年被中组部确立为全国13家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之一。2015年9月提档升级并正式开班运行。2018年学院入选《中央国家机关党校党性教育基地名录》,2019年通过中组部审核备案。2021年3月,中共重庆市委正式批准命名“红岩干部学院”,并再次向中组部备案。2021年4月,学院经重庆市委编办正式批复设立。学院以“传承弘扬红岩精神,加强干部党性教育”为宗旨,以“创全国党性教育一流特色品牌,建新时代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为目标,充分发挥重庆干部党性教育主阵地功能,立足重庆,面向全国,服务全党,对广大党员干部开展专业化、系统化、特色化的党性教育。学院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岩精神为核心资源,坚持品质至上,狠抓教学资源开发打造,提炼“大德大智”“大忠大勇”“大仁大义”三大教学主题,转化打造三大教学区,开辟27个现场教学点。研发现场教学课程56个、理论专题课程30个,理论课程《传承弘扬革命精神,初心使命永驻心间》获中组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好课程”、《传承红岩精神,加强党性修养和政德培育》获中国干部网络学院“党性教育精品课程”、《传承红岩精神,加强党性修养和政德培育》获重庆市首批“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纤笔抒丹心——红岩英烈诗文选编》获第五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优秀教材。创新打造情感教学特色课程《红岩革命故事展演》,在市内外演出数百场,现场和网络观看量达数百万人次。约聘培养专兼职理论教师32名、现场教员28名,教学研究员和带班助教各10余名。通过理论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影视教学、情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融合抗战文化、统战文化、孝廉文化、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文化创意等诸多内容,充分满足市内外培训班队1至7天的培训需求。2015年以来,学院先后培训中央部委、31个省区市及香港和澳门特区的班队2900多个,学员超过10.6万人次,充分发挥了红岩精神资政育人的重大作用,成为利用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和传承红色基因的特色阵地。中央党校等数十家同行单位到院考察,给予高度评价。学院网络评估系统显示,受训学员平均评分达9.5分。学院长期致力于共建共享,先后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复旦大学、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四川小平干部学院等10多家中央和地方单位建立共建关系,成为首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和重庆市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同开展学院建设和干部教育培训。学院背靠渝中区虎头岩,俯瞰红岩文化公园,面朝嘉陵江,森林步道环绕,风景秀丽,环境舒适。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设有智慧化会议室、多功能教室8间,可容纳400人的阶梯报告厅1间,图书室、乒乓球室、健身房、游泳池等培训和生活保障条件一应俱全,是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锤炼、提升思想境界、锻造过硬素质的优质目的地。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新时代呼唤新气象,新气象依靠新作为,作为历史文化独特、精神积淀深厚的红色干部学院,在干部教育的漫漫征途中,红岩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敢为人先的精气神和不断开拓的创造力大力推动阵地建设,不断铸就红岩精神传承弘扬和干部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西南政法大学干部培训师资有哪些呢?付子堂,男,汉族,1965年生,河南南阳新野人,中共党员,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后,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主持学校行政全面工作。主管党政办公室(督查办、保密办、安稳办)、发展规划办公室(“双一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教育研究所)、依法治校法律事务部、审计处。主管国家安全与保密工作、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继续教育和培训、离退休工作、工会和体育工作。联系行政法学院(监察法学院)。【主要学习经历】1981年9月,考入西南政法学院,先后获该院法学学士学位和法学硕士学位; 198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9月,考取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计划内全脱产类),研究方向为法律社会学和科技法。1997年7月,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99年12月,入武汉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在职不脱产类)。【主要工作经历】1987年8月—1994年8月,留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法学理论教研室任教;1992年2月取得讲师职称。1997年8月—1998年7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工作。1998年8月,任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编。2000年12月,由讲师破格晋升法学教授职称。2001年7月,任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部主任。2002年4月,任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09年8月,任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荣誉奖励】2002年7月、2008年8月,先后入选重庆市首批和第二批学术技术带头人;2006年10月入选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2007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2007年10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11月被中国法学会授予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2012年入选重庆市首届“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2013年入选首批“重庆市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5年入选重庆市第四批“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社会职务】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政府法律顾问【学术科研成果】在《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国家级权威报刊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和主研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出版法学教材、专著、辞书等60余部。主编的高等学校法学核心课程教材《法理学初阶》、《法理学进阶》和《法理学高阶》,构成“法理学三部曲”,在法理学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表现形式方面进行了许多新的探讨,结合社会现实探索法理学的创新,是“法之理在法外”之理论命题和“应用法理学”之主张的一种初步尝试,已多次重印再版。陈伟,男,汉族,1979年6月出生,湖北宜昌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法学博士、博士后,中共党员,主要从事刑事法学研究。教育部2018年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首届全国“最具影响力人文社科青年学者”,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第八批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通讯鉴定专家,西南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青少年犯罪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兼职现为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金融法律行为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重庆市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重庆市法学会少年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任重庆市綦江区检察院检察长助理,重庆市合川区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重庆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垫江法院专家咨询委员。 教学成果近年来,陈伟教授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的相辅相成,运用的激情式和互动式教学法,注重老师引导与学生参与的角色感、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相辅相成、知识传授与趣味引导的一体化,深受学生喜欢。理论与实践的两相兼顾,学术与实务的相得益彰,启发与创新的如影随形,把教与学、疑与思、驳与立、法与理等进行了完美结合,其授课效果与综合评价深得高校学生和实务界同仁的赞誉。学术成果主要从事刑事法学的前沿性问题研究,关注规范制度与实践运行,追求理论与实务的协调统一,以其作为学术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所在。近年来,先后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法学家》《法商研究》《环球法律评论》《现代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比较法研究》《法学》等核心期刊与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十余篇,出版专著多部。讲授课程本科:刑法总论、刑法分论、刑法学、经济刑法学;硕士:刑法学、刑事疑难案件分析、刑法理论与实务、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博士:刑法分则专题研究、刑法总则专题研究。研究方向陈伟教授致力于刑罚学、中国刑法学与比较刑法学的学术研究方向,对人身危险性、教育刑、注射刑、刑事政策学等倾注了较长的时间关注与较大的学术热情,基于自己的独立性思考,提出了一些创新性命题与学术观点,发表了一些影响性的学术成果,展现了学术研究的兴趣所在,显现出了较强的学术潜质。科研项目陈伟教授担任首席专家投标的《推进国家监察全覆盖研究》(编号:18JZD037)成功入选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先后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推进国家监察全覆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司法部重点项目、最高检、中国法学会、重庆社科等基金项目共25项。主要荣誉先后获得重庆市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第十三届中国法学会论坛征文二等奖,指导学生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一等奖并获优秀指导老师奖,西政“好老师”、“柯泰教书育人奖”等荣誉称号。近年来致力于理论与实务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数百个实务部门讲授热点前沿专题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关照,获得了良好的学术影响与社会认同。所获荣誉1. 2014年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2.2013年获得重庆市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2013年获得重庆市“两江法治论坛”征文一等奖;4.2013年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科研突出贡献奖”;5.2012年获得中国法学会第七届学术论坛上二等奖;6.2012年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科研二等奖;7.2011年获得西南政法大学“精彩一课”一等奖(第2名)。8.2011年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学效果先进个人;9.2011年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先进个人;10.2011年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科研一等奖;11.2011年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生导师工作先进个人;12.2011年获得北京市岳成律师事务所奖教金;13.2011年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我的风采”授课竞赛三等奖;14.2011年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教学工作量突出贡献奖;15.2010年获得基层检察机关服务城乡统筹研讨会有奖征文二等奖;16.2010年获得中国重庆·青年人才论坛綦江分论坛入围奖;17.2010年获得重庆市第四届检察理论研究年会论文优秀奖;18.2010年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科研三等;19.2009-2010年度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生指导工作突出贡献奖;20.2009年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学工作先进个人;21.2009年获得北京市岳成律师事务所奖教金;22.2008—2009年度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校友奖励基金奖(教书育人奖青年教师奖);23.2009年获得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优秀学术论文优秀奖;24.2008年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学一等奖;25.2007年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文体活动先进个人;26.2007年获得司法部等组织的百家网站奥运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竞赛三等奖。张春良,男,生于1976年8月,四川泸县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博士后,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硕导;兼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理事,中国-东盟法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成都市天策知识产权事务所高级顾问。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司法、国际商事仲裁、国际体育仲裁。主要贡献出版个人专著《冲突法的历史逻辑》(独著)、《国际体育仲裁研究》(副主编);在《中外法学》、《法商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律科学》、《体育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有6篇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主持教育部、中国法学会、重庆市教委等省部级课题5项;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面上二等资助及特别资助各1项;获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首批资助;科研成果先后获首届西部法治论坛二等奖1项,全国副省级城市法学会二等奖1项,中国法学会部级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主要撰写论文有:1.《国际私法研究范式的断裂与转型——“三个轴心、三个重心、三种范式”未完成式之论证》2.《国际私法存在之思》3.《法则区别说之光与历史之镜——我与巴托鲁斯八百年》4.《体育纠纷救济机制的法理分析》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7年04期5.《后WTO时代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农村经济 2007年04期6.《CAS奥运特设仲裁庭审模式研究》 天津体育学院报 2008年01期7.《论北京奥运会仲裁的法律问题》 体育科学 2007年09期8.《论国际体育仲裁中的“接近正义”原则——接近CAS上诉仲裁救济的先决条件》 体育文化导刊 2007年11期9.《论奥运会体育仲裁程序》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7年05期10.《北京奥运会法制危机及其消解》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11.《 国际商事仲裁权的性态》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6年02期12.《论国际商事仲裁价值》 河北法学 2006年06期13.《中国行政程序立法几个热点问题聚焦——从足协打“假”事件引申开来》 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年01期14.《论中国区际司法协助的难点及其应对》 学术论坛 2002年03期获奖记录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度优秀教师。周清林,1976年出生于湖南省涟源市,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在教学上,给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等讲授过民法总论、民法分论、合同法、物权法、侵权法、担保法、公司法等课程;在科研上,出版过一本专著《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权利能力研究》,副主编以书代刊杂志《民法哲学研究》,在《北大法律评论》、《民商法论丛》、《民法哲学研究》、《现代法学》、《法学》、《学术论坛》等上发表过几篇文章。陈鹏飞,男,1975年出生,2001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经济法学院讲师,主要讲授《经济法学》、《企业法》、《房地产法》、《竞争法》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竞争法、金融法。科研成果: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作品有《论原产地名称的法律保护》等;参与《经济法理念研究》等课题7项。陈鹏飞老师一直担任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房地产法、公司法、合同法、金融法等课程的主讲教师,由于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授课方式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多次被评为西南政法大学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之一。想了解更多培训师资,请点击链接查看https://www.gbpxw.cn/s-expert/125.html
甘肃兰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有开设干部培训吗?兰州大学可以进行干部培训。兰州大学继续教育始于1958年,1980年举办成人夜大学,1984年举办自学考试教育,1986年成立成人教育处,1987年举办成人函授教育,1991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成人教育学院,1993年举办自学考试应用型(短线)专业教育,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试点网络教育,同年成立网络教育学院,2001年成人教育学院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2003年开展远程教育,2013年网络教育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合并,成立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兰州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既是办学实体,又是继续教育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网络教育、成人教育(业余、函授)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各类本、专科学历教育,同时承担各种非学历教育的培训工作。
想进行红色教育培训,去哪里比较好呢?推荐重庆和四川,都可以进行红色教育培训。重庆可以去西南政法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法商培训学校、红岩干部学院等等,都是非常不错的培训基地。四川当然是四川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了,各方面条件都很好。
党性文化教育的意义有哪些?近年来,党性教育工作逐渐受到关注,党性教育不仅仅是让党员更加了解到党的历史、发展方向等等,也是通过教育工作来提升党员意识,中国作为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国度,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教育形成制度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加强党性教育已经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尤其可以将红色文化融入其中,在进行党性教育的基础上,更要提高党性教育的时效性和深刻性,本文即以可可托海历史文化为例,总结分析红色文化在党性教育中的作用。
为什么要开展党性教育现场教学?重庆党性教育基地哪里有?① 现场教学,就是现场考察观摩、技能培训,是课堂讲授教学的拓展和有益补充。干部教育培训的现场教学不能只是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参观考察活动,在这一模式下学员的学习方式由课堂讲授转变为看听思悟相结合,并在这一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场教学的教学点,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把素材变成教学内容,还必须依据教学目的对各种现场要素进行整合优化,来增强教学的逻辑性和统一性。现场教学的核心要义就是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利用这些现场资源,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② 现场教学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延展了教学空间,拓宽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形式。这就要求现场教学课程必须精心设计环节、深度开发内容、突出主题特色;教学人员要专业知识扎实、点评一语中的、讲授激情生动、教学多方互动;组织管理要细化教学流程、明确各方职责、尽心全程保障。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包括流程各个环节的衔接和内容;交流互动要更加突出学员主体。必须明确的是,无论教学设计如何完整,现场教学都需要教学组织者运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来从容应对。红岩干部学院前身是红岩党性教育基地,依托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这一正厅级事业单位,于2011年经重庆市委组织部批准设立。2012年被中组部确立为全国13家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之一。2015年9月提档升级并正式开班运行。2018年学院入选《中央国家机关党校党性教育基地名录》,2019年通过中组部审核备案。2021年3月,中共重庆市委正式批准命名“红岩干部学院”,并再次向中组部备案。2021年4月,学院经重庆市委编办正式批复设立。
重庆红色教育基地聂荣臻纪念馆位于哪里呢?聂荣臻纪念馆实体建筑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对外免费开放,网上纪念馆有两家: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人物纪念馆,简称中共人物馆;民族魂系列站--聂荣臻纪念馆,简称团中央馆。
党建教育培训形式有哪些?① 现场教学—现场讲述,以史喻今;② 集训教学——严格的军姿训练,提炼党员精神;③ 专题教学—雄厚师资,丰富专题;④ 体验式教学—重走长征路,重温红色岁月;⑤ 激情教学——团队协作,齐心合力;⑥ 互动教学——红歌嘹亮,激情澎湃;
重庆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有什么课程吗? 每一个地方都有每一个地方的特色,就拿之前去过的红岩干部学院来说,他们的干部培训项目都很好,还可以根据你的需求来制定,其教学形式也多样化(情景教、现场教学、 激情教学、专题教学、主题教学、影视教学、情感教学、体验式教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