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战争战略需要。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重兵猬集陕北和山东,形成“双矛攻势”,形势十分严峻,需要刘邓大军尽快转入外线作战,配合西北、华北解放军反击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同时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如果从地图上来看,蒋介石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就像一个两头粗中间细的哑铃,而刘邓大军所在的晋冀鲁豫战场是连系东西两战场的中间地带,正像这个哑铃的“把”。这也是国民党军兵力较为空虚的一段,也是它的软肋。中共中央交给刘邓大军的任务,就是砍断这个“把”,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二 锻炼军队战斗性需要。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全部渡过淮河,进入了大别山。后人在讲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大多数人都认为“物产较华北富足”。这并不是很准确,大别山南部靠近长江沿岸的地方可能比华北有些地方富足,但解放军主要活动在中部山区,这里不但称不上“富足”,而且是极为困苦。如果不承认这一点,我们就无法想象大别山人民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所付出的重大牺牲,这对大别山人民是不公正的。如果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那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胜利则是人民勒紧裤腰带争取来的。他们用极为有限的资源支持了南下的十几万大军,这是刘邓大军创建大别山根据地取得胜利的关键。三 调整军队纪律,肃清部队不良思想需要。严酷的现实让一些指战员产生了想法,觉得大别山根本就不像个老根据地,老乡不帮忙不说,还经常给部队出难题。强烈的思乡想家情绪和对现实的失望情绪出现了,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很多指战员的普遍感受。这对部队的影响很大,个别部队出现了战斗意志衰退,一些能打的仗不打了、不该放跑的敌人却放跑了等等。这些还是次要的,最严重的是,一些部队连人民军队的宗旨也置之脑后,出现了打老乡、抓向导、拉水牛、拖猪捉鸡、抢东西等现象,甚至还出现了调戏妇女的现象。
山地地质构造基础是古生代华力西中期的秦岭大别山褶皱带。主要由前震旦纪地层和侵入岩构成,以花岗岩、片麻岩等为主。麻城以东部分受燕山运动影响更为显著。山地经褶皱後,曾一度准平原化。现今山地轮廓为此後的断层运动所形成。断层运动至今仍在进行,1923年霍山大地震即为明显一例。大别山中山面积约占全部山区15%,其馀多为低山丘陵。山间谷地宽广开阔,并有河漫滩和阶地平原,是主要农耕地区。山地多深谷陡坡,地形复杂,坡向多变,坡度多在25°~50°。大别山地势较高,南北两侧水系较为发育,分别注入长江和淮河。
金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国第二将军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境内先后爆发了立夏节起义(又称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地和中心区,是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红28军的主要发源地。抗战时期,金寨是安徽省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中心。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30年波澜壮阔、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金寨革命的红旗在大别山始终不倒,高高飘扬。战争年代,金寨十万儿女为国捐躯。建国初期,为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金寨境内修建了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淹没10万亩良田。10万老区人民告别世代生存的家园。这三个“十万”,不仅谱写了金寨人民牺牲与奉献的壮丽凯歌,而且铸就了以“坚贞忠诚、牺牲奉献、永跟党走”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大别山精神。
大别山红色教育培训心得怎么写?这属于心得体会类文章,一般可按以下思路去写:1.简要写明参加培训的基本情况。这部分为第一部分,用三言两语写清楚参加培训的时间段、培训地点、培训依据等基本情况。2.写清楚参加培训的收获。培训总是有目的的。参加完培训后,总会有效果、收获,因此要将它逐条写出来,力求翔实。比如,通过参加大别山红色教育培训,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对某方面知识的认识、增强了觉悟等。值得注意的是,写收获应紧密结合参加培训实际,力求具体,做到言之有物,避免空谈。3.联系实际,抒发感想或提出下一步打算。这是心得体会类文章的第三部分,是对收获的升华,是文章的重中之重。抒发感想时,力求深刻有见地。写今后打算时,需要逐条写明。但无论是写感想还是写打算,都要紧密围绕主题展开,比如提问中的主题便是大别山红色培训。【注意】格式上,可比照经验类材料,分几个标题安排。
大别山精神培训_中原大地创造了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形成了党的宝贵财富,凝聚起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图强的强大力量。大别山精神培训是以大别山革命历史为教学内容的专题培训。
通过红色培训,尤其是对于广大的党员干部们来说,如何经受住时代浪潮的冲击,如何将传统教育与传统文化紧密衔接,以古鉴今、少走弯路,需要党员干部们不断学习、总结、实践,要内外兼修、努力做一个才德兼备的人,要一日为党员,终生修党性,永葆清正廉明,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要用于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倘若尸位素餐,那就是对权力侮辱、对人民的背叛,是严重的才德不符。
毛泽东诗词碑林毛泽东诗词碑林位于韶峰半山腰,距毛泽东故居约3公里,1991年动工兴建,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总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园中由100块汉白玉、大理石、花岗岩等组成。毛泽东诗词碑林位于韶峰山麓,占地二万平方米,分毛泽东青年时期、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建碑50块。其中:毛泽东诗词手迹二十八首。韶山毛泽东诗词碑林是经国务院批准兴建的隆重纪念毛泽东同志的永久性纪念工程,位于“天下名山三百六,此是江南第一仑”的韶峰山腰;碑林设计新颖,气势宏伟,造型奇特,艺术精湛。碑林造型与毛泽东诗词的博大精深, 雄浑气势相结合,已被意境,树碑成林,既突出古朴、典雅、神秘的传统园林特点又追求新颖别致,大胆变化的现代园林艺术,是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艺术欣赏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景点。毛泽东同志故居毛泽东同志故居,位于湖南省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土地冲上屋场,坐南朝北,属于土木结构的“凹”字型建筑,东边是毛泽东家,西边是邻居,中间堂屋两家共用。总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主要景点是毛泽东故居、铜像广场、滴水洞。1929年,故居被国民党政府没收,遭到破坏。1950年按原貌修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6月27日邓小平在门额匾上题字"毛泽东同志故居"。1997年7月,入选中宣部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12月,毛泽东同志故居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地理位置湖南韶山,位于湘乡、宁乡、湘潭交界处、距湘潭市40公里,距长沙市120公里,人口10万。相传舜帝南巡到 此,见风景优美,遂奏韶乐,引凤来仪,百鸟和鸣,又传“韶氏三女得道于此,有凤鸟衔天书到,女皆仙去。”韶山故此得名。现属湘潭市。湖南省设韶山管理局。毛泽东故居位于韶山冲, 距长沙市104公里,又名上屋场,坐落在茂林修竹、青翠欲滴的山冲中。反映毛泽东故居优越地理位置和优美自然环境的美术作品众多,以国家一级美术师、全国“画中华名人故居第一人”、著名画家拇指先生的中华名人故居系列《毛泽东故居》最为大众和媒体所称道。毛泽东纪念园毛泽东纪念园位于湖南省湘潭市韶山,毛泽东故居斜对面500米处,占地370余亩。该园选取毛泽东革命生涯中各个重要时期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按缩小比例建造,分清塘村色、南湖航影、索桥金秋、纪念堂以及综合游乐区五大景区。 除东门、南门两个门楼外,园内复制的主要景点有28个。该园曾被评为湖南省最佳公园和湖南省最佳游景点。毛泽东纪念园位于湖南省湘潭市韶山。总投资4000万元,占地260余亩。 该景园选取毛泽东革命生涯中各个重要时期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按缩小比例建造,分清塘村色、南湖航影、索桥金秋、纪念堂以及综合游乐区五大景区。更多机构请访问韶山干部培训网。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1959年6月,阔别家乡32年的毛泽东回到韶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在招待所的煤油灯下挥毫写下《七律·到韶山》。“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精辟概括和高度赞扬了韶山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1991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考察韶山时挥笔题词:“发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
1910年早秋的一天,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走进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此后,毛泽东一生多次回到韶山。28岁·一回韶山教育亲人干革命1921年,是中国历史开辟新纪元的一年。毛泽东和其他几位革命先驱,正在酝酿一场震惊世界的事业。组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重任,历史地落在毛泽东身上,这一年7月,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12名创建人之一。父母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相继辞世,这一年春节刚过,毛泽东身穿一件灰布长衫,一双青布便鞋,领着小弟毛泽覃一道回到了韶山冲上屋场。而这次回乡,他把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和弟媳王淑兰带上了革命的道路。32岁·二回韶山亲建韶山党支部1925年2月6日,毛泽东以“养病”为由,携妻子杨开慧和两个孩子岸英、岸青回到韶山。这次回乡,他建立中共韶山党支部,从此韶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运动。34岁·三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1927年1月4日至10日,毛泽东第三次回到了韶山。在韶山考察的六天,毛泽东亲身感受到家乡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发出了“农民运动好得很”的感慨,并将韶山“泥脚杆子”的斗争经验写入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一光辉著作。66岁·四回韶山走村串户搞调研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在建国后首次以主席的身份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调研。当日,当地3000多名干部群众获知消息后从四面八方涌进韶山冲欢迎毛主席。毛泽东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欢腾。夜深人静后,毛泽东伏案写下了《七律·到韶山》。73岁·五回韶山深居“西方山洞”1966年6月18日,就在一场政治暴风雨来临前夕,毛泽东第五次回到了故乡韶山,在“西方的一个山洞”——滴水洞住了11天。
1925年2月6日,毛泽东偕夫人杨开慧回到韶山,领导和开展农民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工作,发现毛新梅、庞叔侃、钟志申、李耿侯等人政治热情和阶级觉悟高,在与从安源煤矿回乡的共产党员毛福轩商量后,决定把他们作为韶山的革命骨干培养,依靠他们去发动组织贫苦农民起来革命。毛福轩:派名思梅,化名恩灏。1897年4月29日生于湘潭县韶山冲龙坝湾(今韶山乡韶源村韶西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是毛泽东上两辈族人。1922年秋,经毛泽东介绍,毛福轩加入中共湘区委员会主办的湖南自修大学半工半读。同年冬,受毛泽东派遣到江西安源路矿和毛泽民一起从事工人运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末,毛福轩从安源回韶山,协助毛泽东开展农民运动,1925年6月任中共韶山特别支部书记。钟志申:又名振响,1893年6月8日生于韶山钟家湾(今韶山乡韶北村)一个农民家庭。1918年,秉性刚强、颇有胆识的钟志申,带领家乡几十个农民,毅然闹起了反抗地主成胥生强迫农民预缴20年“烟灶捐”的斗争。斗争失败后离家出走于江、浙一带,为谋生计去当兵,后不堪打骂逃回家,将全家搬至杨林的汤家湾。1925年2月,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钟志申激情满怀支持协助。同年6月经毛泽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庞叔侃:1905年2月29日生于韶山花园村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庞叔侃由毛泽东介绍到中共湘区委创办的湘江中学读书,接受革命理论。1925年回韶山协助毛泽东开展农民运动,创办农民夜校。同年6月经毛泽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年底回韶山,先后任中共湘潭(韶山)特别区委书记、特别区农协委员长、湘潭县农协执行委员、韶山农民自卫军总指挥、湖南工农义勇军中路军参谋长兼支队长等职,领导农民向土豪劣绅开展了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斗争。李耿侯:原名勋铭,又名谷。1889年11月27日生,韶山陈公桥(今韶山乡韶北村)人。李耿侯8岁启蒙,读书10年。毕业后在织布坊织布3年,后在衡阳税务局工作两年,因不甘为虎作伥,辞归故里。1924年起,先后执教于永义郑氏族校、韶山冲李氏族校。1925年2月,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李耿侯利用任教的有利条件,积极参加组织农民运动,成为农运组织领导者之一。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韶山总支委员、中共湘潭(韶山)特别区委组织委员、湘潭西二区上七都雪耻会执行委员、湘潭(韶山)特别区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和农民自卫军负责人。毛新梅:派名泽澎、号锡纯,1886年8月4日生于韶山瓦铺子(毛氏宗祠侧)一个农民家庭。1923年春,经毛泽东介绍,随毛泽民去安源煤矿,任工人俱乐部消费合作社店员。工作之余,深入工棚巡诊行医,协助毛泽民开展工人运动。1925年元月因父病逝回家奔丧,正值毛泽东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他利用行医治病的机会,向乡亲们宣讲安源工人运动情况,并被选为湘潭特别区第三乡雪耻会负责人。1925年6月入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