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党中央赴京建国求前夕毛泽东提出了进京“赶考”的历史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不是偶然而成,而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中国革命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经过深思熟虑为共产党人提出的新课题,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执政问题的清醒认识。
1、“赶考”命题是党在巨大胜利面前的清醒认识。中国革命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在西柏坡时期,经过与国民党的战略决战,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一个崭新的中国即将喷薄欲出。在巨大胜利面前,如何认清中国革命所处的形势,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共产党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论述用“万里长征第一步”、“渺小的”和“序幕”三个词,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做了准确定位,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革命胜利面前的清醒认识。
2、“赶考”命题是党在即将走上全面执政关键时刻的清醒认识。西柏坡时期,是中国社会由战争走向和平、由农村走向城市、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转折关头。提出 “赶考”这一历史命题,体现了在即将走上执政地位的共产党对自身任务的清醒认识。其一,由破坏旧世界的革命党转变为建设新世界的执政党,党的性质、宗旨和最终目标固然没有变,但党的工作重点、工作内容、领导方式和手段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因而党的建设的主题也不同了。那就要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否则“考试”就会不合格。其二,这个“赶考”是一张永远不会结束的答卷,永远有着“升级”的问题,因此“考卷”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可想而知。两大任务实质上是提出了如何执政的问题。
3、“赶考”命题是党面对复杂国际环境的清醒认识。国内形势发展到1949年,在中国大地上共产党走上执政地位已经是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在此形势下,共产党所面对的国际环境非常复杂。在各自利益和历史原因的背景下,英美主要西方大国对即将新生的政权具有敌对性。他们放言,共产党取得了天下,不一定坐得了天下。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也警示全党:资产阶级怀疑我们的建设能力。帝国主义者估计我们终久会要向他们讨乞才能活下去。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毛泽东提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但是从来敌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决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一天它们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由此可见,党中央对自身所处的国际环境有着清醒的认识。